|
樓主 |
發表於 13-9-2007 14:13:51
|
顯示全部樓層
Q- v( ?; \! |) l+ a! ]
青梅煮酒:曹操魔方之八.全能冠軍
7 n# f# u# a1 B0 ]% S$ k) q5 \周澤雄
+ O* V( j: }0 y7 l1 f9 n4 A& n" ], a, L8 ~3 Y% w5 b: |5 F
曹操之所以惹人不快,某種程度上也與此人過於強梁有關。他的能力不僅是多方面的,而且幾乎沒有弱項。中國歷史固然無法回避他的存在,甚至在不少貌似與曹操無關的專史中,他往往也能崢嶸出頭。粗粗想來,既然孔老夫子以一句「不有博弈者乎」的隨機性評語而能爲撰寫「中國圍棋史」題材的先生反復引用,曹操具備與當世圍棋高手對弈的才能,自然更有資格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。曹操雖無書法傳世,但從他對書法家的厚愛,從他對挂在屋內、題在門上的書法作品經常用心臨摹、反復把玩上,我們也能大致看出他的書法修養。另一個證據是:曹操謀士劉曄有一個奇怪的嗜好,從來不願當著衆人的面提出自己的建議。曹操便與他書簡相通,有時爲探討一個問題,兩人竟會一夜間傳遞書信數十封。那是寫信還是打電話?根據「造作宮室,繕治器械,無不爲之法則,皆盡其意」的敍述,曹操並非不能被好事者在「中國建築史」、「中國工具史」或「中國家具史」中略略帶過。曹操對音樂當然也很在行,他所寫的詩作乃樂府詩,「及造新詩,被之管弦」。曹操會不會在「中國服飾史」中也露上一腳呢?據說,曹操的葬服是他自己設計的,風格上既杜絕繁瑣,又力避俗氣;他還借鑒了某些古代皮裝的特點,以縑帛爲衣料,設計了一種具有簡易隨身特點的軍服,軍官與兵士的區別,只在該種軍服的顔色上得到體現……
( H% a3 q$ Z. Y5 k 曹操的武藝雖無法與當世高手匹敵,但也非泛泛之流。他顯然擅長游泳,不然少年時在水中擊殺蛟龍(應指那種俗稱「豬婆龍」的揚子鰐)一事,便無法索解。約在十七八歲時,曹操曾獨闖中常侍張讓的宅院,被人發現後,他竟能舞動一枝畫戟,一邊呵呵笑著,一邊輕巧地越牆而出,張讓家那麽多家丁,居然奈何不了他分毫。曹操早年落難之時,有一次兵士謀反,放火燒他的營帳,曹操竟演出一幕「手劍殺數十人,餘皆披靡」的武林英雄傳出來。少年時就喜歡「飛鷹走狗」的曹操,射獵場上自然也當仁不讓,曾有過一天之內親手射殺六十三隻野雞的事迹,弓法之嫺熟,令人生畏。
, h& t, Y$ u# K# S- K+ }9 @6 f" D* d: |: }6 `
曹操「禦軍三十餘年,手不釋卷,晝則講武策,夜則思經傳」,這看來是真的,因爲無須旁證,曹操詩文上的非凡造詣,已經說明了這個事實。何況曹操自己也曾誇口道:「長大而能勤學者,惟吾與袁伯業耳。」(曹操另一次誇口是在敵人陣前,西涼兵士久仰曹操的大名,見曹操出陣,個個想擠上前來看個究竟,曹操哈哈大笑,對這些粗漢說:「你們想看看曹公長什麽樣嗎?和大家一樣,非長著四隻眼睛,兩隻嘴巴,只不過比你們多一點智慧罷了。」) 1 F5 _& t; R; C( g9 O
曹操詩歌上的造詣,據我看來,可在中國前十人之列,至少鄭板橋先生亦有此見解。他論文章之大乘法與小乘法,在得「大乘法」的詩人中僅慳吝地羅列了四人,曹操因年代佔先而得以位居其首(其餘三位分別是陶淵明、李白和杜甫)。論氣韻沈雄,慨當以慷,曹操實有傲視千秋之才。其實曹操的文章也很有特點,黃仁宇先生對曹操文章的「誠實」,就曾予以肯定;世紀文豪魯迅先生還曾特別拈出「通脫」一味,激賞不已。魯迅同樣看出曹操詩歌中的「通脫」來,對《董卓歌》中那句「鄭康成行酒,伏酒氣絕」的怪詩,意外之餘難免還要感歎幾句。確實,只有如曹操這種無拘無束,不依常理出牌的「非常之人」,才可能寫出這樣的非常之詩。(可否與毛澤東將「不須放屁」納入「念奴嬌.鳥兒問答」之中連類參見呢?)1 b- ]0 B+ m$ _' B w. G1 f
論用兵打仗,那可是曹操的本門絕活,獨傳之秘。與他的詩文一樣,值得專文(甚至專著)論列。戰場上的曹操詭譎萬狀,不可方物,「智計殊絕於人,其用兵也,仿佛孫、吳」(見諸葛亮〈後出師表〉),《三國演義》中已發揮得淋漓盡致。總體上看,戰場上的曹操,思維極爲舒展開放,將兵行詭道之旨演繹得無比充分。劫燒烏巢之糧,曹操用兵神速,硬是在袁紹援軍堪堪抵達前的一刹那,大功克成;破張繡,曹操故意安步當車,以日行三五里的速度誘敵深入,再反戈一擊;襲擊烏丸,曹操甘冒奇險,先故設迷障,再精兵突進,在誰也沒有料到的時刻,誰也沒有料到的地點,突然一彪軍殺出。戰呂布,曹操計謀百出,時而詐死誘呂布來襲,時而讓婦女充任疑兵,時而又佈置間諜以爲內應,終使呂布計窮智竭,在白門樓束手就擒。它如逼公孫康斬二袁之頭,「抹書間韓遂」,皆顯出其靈活應變、計出當場的智慧。曹操對自己的沙場智慧顯然自視甚高,偶或戰敗,他也會對部下及時總結敗因,並慨然許諾:「諸卿觀之,自今以後不復敗矣。」戰馬超之時,由於西涼兵兇悍無比,且擅長使長兵器,部下頗有難色。曹操傲然答道:「用兵在我不在敵,我可以讓對方的長矛根本無用武之地。」爲了完成四海一統的千秋偉業,曹操不得不經常處於四面樹敵,八方開戰的境地,爲此,在他的軍事實踐中,鎮撫與招安術的魔幻運用,又經常讓後人大開眼界……
V& ~3 B; r+ i1 V. y$ u2 d; f 「英雄割據今已矣,文彩風流今尚存」(杜甫〈丹青引贈曹將軍霸〉)。這是雄傑豪邁之處,換言之,這是曹操不朽之處。
# E& @) \, c' u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