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樓主 |
發表於 13-9-2007 14:11:27
|
顯示全部樓層
( o2 R/ ^! K) j8 v* q3 u' p
青梅煮酒:曹操魔方之六.法外加恩
+ L, L7 ~( I' X6 O周澤雄: @9 Q5 l' V: i6 @ [* N1 ]. R
- Y9 B% j4 L& R: v. t
公正地說,曹操放下屠刀的場合也自不少,縱無立地成佛之緣,也不宜視而不見。 / S$ i" V6 O% J) F8 {
4 t: J) t) R, |, ~4 J
對孔融和司徒楊彪,曹操素來就看不慣,他本完全有理由將兩人早早除掉,你袁紹不是讓我殺他們嗎?那好,恭敬不如從命,我就暗中指使下人動手,並將兩人首級給你袁大將軍遞上。即使曹操不願在自己轄區內動手,將兩人綁縛後押赴袁紹所在的鄴城,亦不失一計。曹操爲什麽不這樣幹呢?白白地留著個「殺孔融」的把柄,可算不得一種事迹呀。
/ f; w0 Q% g3 G4 K6 q% N, @ 殺人,但罪止於身,不妄施滅門之刑,在當時也屬難得的明智。曹操殺陳宮,本無可厚非。你說曹操演戲也罷,但他白門樓上既然抛出和解的話頭(雖然話裏帶刺),陳宮若低頭認錯,曹操也只能留他一命。他殺人然後厚葬,並千金一諾地始終善待陳宮老母,較之中國歷史上司空見慣的「滅族」,似亦人道不少。當然,陳宮性情剛烈,曹操可能也知道對方不會屈服。前述毛玠亦然。若荀彧之死可劃歸曹操名下,至少荀令君的後代沒有受到絲毫連累。──當然,殺人兼滿門抄斬之舉,曹操也不是沒幹過,倒楣蛋中首推孔融,還有一個名叫趙彥的謀反者。
/ j9 T4 A% S" T) z; x+ L 我相信一百個丞相,九十九個會把陳琳殺了。這位可與路粹齊名的刀筆吏(路粹爲曹操代擬聲討孔融的狀子,世人讀後咸「嘉其才而畏其筆」),當年替袁紹捉刀,一封數說曹操罪狀的檄文傳遍南北,內中將曹操及祖宗八代一網打盡,筆墨竭盡冷嘲惡諷之能事。如此深仇大恨,質諸尋常君主諸侯,均屬夷九族而難解恨之舉,曹操居然大度包容,見到陳琳只輕描淡寫地責備道:「你小子替本初幹事,罵我幾句倒也罷了,『惡惡止其身』,憑什麽把我父祖輩都兜進來,也太不地道了。」結果,陳琳仍然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重用,在曹操手下做自己最拿手的刀筆營生。難道曹操手下當真缺少秀才嗎?非也,鄴下之盛,實是不讓於蘭亭群賢的。即就刀筆吏而言,曹操本人就資質非凡,帳下路粹、阮瑀(阮籍之父)與陳琳也在伯仲之間。「愛其才而不咎」,史籍上這寥寥六個字,恰切地說明了全部原因。愛才是一個原則,爲了使這一原則得到優先權,曹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最爲倚重的「法」的原則。 / B5 J6 s6 D2 W! _7 }, }" n
曹操誅殺袁譚後特地下令:「敢哭之者戮及妻子。」有個叫王修(字叔治)的傻義士私下忖度道:「袁譚對我有舉薦之功,死而不哭,在『義』上說不過去。畏死忘義,何以立世?還是去哭一遭吧,管他老子娘哩!」這就撫摸著袁譚被割下的頭哭上了,還越哭越響,竟至「哀動三軍」。執刑兵士抓個正著,正待按軍法從事,曹操急忙出面攔阻:「算了,人家是義士,就成全他吧。」不僅如此,當王修得寸進尺地接著向曹操提出收斂袁譚時,曹操乾脆好人做到底,答應了他的要求。王修曾是袁譚手下的糧官,曹操對他官復原職。當時袁譚統治下的州縣多已向曹操表示臣服,只除了一個名叫管統的小太守。「你去替我把管統殺了」,曹操對王修下令道。王修再次違背了曹操的命令,竟意外地說服管統向曹操投降。曹操一高興,不僅不問王修拒命之罪,反而升了他的官。 9 [' r9 w/ N- l' _3 d9 U1 P& g+ b
又有一脂習先生,與孔融頗爲友善。孔融當年屢次用書簡怠慢曹操時,脂先生就曾不時地加以規勸,孔融當然未予理會。孔融被誅之時,懾於曹操的暴怒,當時許昌沒人敢去擅捋虎須,聽任孔融暴屍街頭。脂習緩緩地走上去了,一邊痛哭,一邊還喃喃道:「文舉,你舍我而去,致使我伶仃孤苦,雖忝活人世,又有誰可以談話交心呢?」這還了得!脂習立刻被曹操收付死牢。但轉念一想,覺得脂先生夠義氣,還是原諒了吧。脂習出獄後起初被曹操遷徙到郊外,後來路遇曹操,脂習當面向曹操謝罪。「元升先生」,曹操叫著他的字,「你是慷慨之士。」當面瞭解脂習近況之後,曹操重新在許昌替他安排住處,並「賜穀百斛」。脂習後來一直活到髦耋高齡。
! S W# X5 L5 O; y6 ?0 x 曹操南征張繡時,劉表部將文聘一直抵抗到最後一刻才向曹操投降。「先生來得何遲呀?」曹操半奚落半開玩笑地對文聘說。「我無力輔佐劉表成就大業,又無能保全一方疆土,衷心愧愧,所以來晚了。」「真是個大好的忠臣。」曹操感歎一句,旋即讓他統帶本部兵馬,依舊做自己的江夏太守去。
( ~; E7 D6 Y8 G& a 《三國演義》中有一形貌如武大郎的奇才張松,即時強記之能,不僅爲中華一絕,申請《吉尼斯世界紀錄》,似亦無功虧一簣之可能。羅貫中依據裴松之從一冊《益部耆舊雜記》中摘得的百來字,敷演出一個精彩的片斷,將張松「語傾三峽水,目視十行書」的奇才發揮致盡,並借此貶低曹操以貌取人。如果我們相信羅貫中的話(詳《三國演義》第六十回),則曹、張之間,張松無禮在先,換了袁紹,早就推出去一刀斬掉了。何況,將以貌取人這頂帽子戴在曹操頭上,實在也不甚般配。當時有個丁儀(字正禮),曹操聽說其才,願意把女兒嫁給他。曹丕在邊上反對,說是「女人都希望丈夫有一定的容貌,正禮先生不幸爲獨龍眼(『目眇』),怕有些不妥。」曹操後來與丁儀接談,對他的才華大加讚歎,不禁後悔當初聽從曹丕的勸阻:「多好的人呐,即使雙眼俱瞎,都應該把女兒嫁給他,何況只瞎了一隻眼,丕兒誤我。」曹操有所不知的是,這位丁儀與臨淄侯曹植非常友善,曹丕貌似爲妹子說公道話,實際上乃是擔心阿弟勢力得到增強。後來曹丕坐上帝位不久,便藉故把丁儀殺掉了。
' S, _- N e) P: U ^: o/ g/ t) H4 A 張松之事不妨再引伸兩句。說到記憶出衆,三國時代本也人才濟濟,孔融、禰衡均屬此類,楊修也自不弱,王粲觀人弈棋後的複盤能力,也爲時人折服。張松「一目十行」,史未明載,讀書而能「五行俱下」,倒有所聽聞。(我聽說今天有人提倡速讀法,其法大致爲按書頁對角線斜讀而下。由於一頁書通常爲26×26,乖乖,那更是「一目二十六行」了)。「曲有誤,周郎顧」,這說的是周瑜的風采,但強記之功,仍令人佩服,何況,周瑜這份絕活還是在酒盡三杯之後抖露的。又女流中蔡文姬,強記之功亦足以傲世。她因「男女授受不親」之故而謝絕曹操提供的秘書,憑記憶整理出父親蔡邕的大部分著述。1 }/ s# w, }# \" t9 k
|
|